婚姻家庭

什么情况下需要进行婚前财产公证

  随着社会观念的转变和财富形态的多样化,婚姻中的财产问题日益受到重视,婚前财产公证作为一种明确财产归属的法律手段,逐渐走进大众视野。

  网友咨询:

  什么情况下需要进行婚前财产公证?

  律师解答:

  婚前财产公证,是指公证机构依法对夫妻双方(或未婚夫妻)就各自婚前财产和债务的范围、权利归属等问题所达成的协议的真实性、合法性给予证明的活动。从法律角度来说,是否进行婚前财产公证取决于双方的意愿,但结合实践来看,以下几种情况建议考虑办理:

  1.一方或双方拥有数额较大的婚前个人财产。“数额较大” 不仅指房产、车辆等不动产,还包括存款、股票、基金、股权、知识产权等动产或无形资产。

  2.财产形态复杂或涉及家族资产。当一方的财产涉及多套房产、跨地域资产,或包含家族信托、代持资产等特殊形式时,公证能清晰梳理产权链条。

  3.再婚或有婚前子女的情况。再婚家庭往往涉及前一段婚姻的子女抚养、财产继承等问题,婚前财产公证能减少家庭矛盾。

  4.一方或双方有债务问题。若一方在婚前存在个人债务,如房贷、车贷或其他欠款,公证可明确该债务由个人承担,避免婚后另一方因 “共同债务” 承担连带责任。

  5.跨国婚姻。双方所属国家的法律对财产认定可能存在差异,婚前财产公证能依据我国法律明确财产归属,避免适用外国法律时产生冲突。

  律师补充:

  婚前财产公证需要提前准备的重要材料有:个人的身份证明,如身份证、户口簿,已婚夫妻办理财产公证需要带上结婚证;与约定内容有关的财产所有权证明,如房产证、未拿到产权证的带购房合同和付款发票;婚前财产协议书,一般涵盖双方的姓名、性别、职业、住址等个人基本情况;财产的名称、数量、价值、状况、归属等。

  经公证的民事法律行为、有法律意义的事实和文书,应当作为认定事实的根据,但有相反证据足以推翻该项公证的除外。当事人、公证事项的利害关系人对公证书的内容有争议的,可以就该争议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

  【法律依据】

  《民法典》

  第一千零六十三条 下列财产为夫妻一方的个人财产:

  (一)一方的婚前财产;

  (二)一方因受到人身损害获得的赔偿或者补偿;

  (三)遗嘱或者赠与合同中确定只归一方的财产;

  (四)一方专用的生活用品;

  (五)其他应当归一方的财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