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纠纷

因重大误解签订的合同效力如何认定

  合同是民事主体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法律关系的协议。依法成立的合同,自成立时生效,但是法律另有规定或者当事人另有约定的除外。

  网友咨询:

  因重大误解签订的合同效力如何认定?

  律师解答:

  基于重大误解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行为人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

  重大误解,是指由于行为人在对行为的性质、对方当事人以及标的物的品种、质量、规格和数量等方面的错误认识,使行为的后果与自己的意思相悖,并造成较大损失情况下而为的民事法律行为。认定订立合同中的重大误解,需从以下关键方面综合判断:

  1、误解的对象必须是对合同的主要内容产生误解。合同主要内容涵盖合同性质、对方当事人、标的物的品种、质量、规格、数量、价格等。

  2、误解的产生应当源于误解方自身的过错,而非受对方欺诈、胁迫或第三方不当干预等因素导致。

  3、误解必须对当事人的权利义务产生重大影响,致使合同履行的后果与误解方订立合同的初衷严重相悖,且给误解方造成较大损失。

  律师补充:

  享有撤销权的当事人,需要在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撤销事由之日起九十日内行使撤销权。如果在这个期限内未行使,撤销权消灭,合同将继续有效,双方仍需按照合同约定履行各自义务。此外,如果当事人受胁迫,自胁迫行为终止之日起一年内没有行使撤销权,或者当事人知道撤销事由后明确表示或者以自己的行为表明放弃撤销权的,撤销权也会消灭。

  民事法律行为无效、被撤销或者确定不发生效力后,行为人因该行为取得的财产,应当予以返还;不能返还或者没有必要返还的,应当折价补偿。有过错的一方应当赔偿对方由此所受到的损失;各方都有过错的,应当各自承担相应的责任。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一百四十七条 基于重大误解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行为人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

  第四百六十四条 合同是民事主体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法律关系的协议。

  婚姻、收养、监护等有关身份关系的协议,适用有关该身份关系的法律规定;没有规定的,可以根据其性质参照适用本编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