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事人酒后签署的合同是否具有法律效力
在商业交往和日常生活中,应酬饮酒颇为常见,而酒后签署合同的情况也时有发生。合同是民事主体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法律关系的协议。依法成立的合同,受法律保护。依法成立的合同,仅对当事人具有法律约束力,但是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网友咨询:
当事人酒后签署的合同是否具有法律效力?
律师解答:
当事人酒后签署的合同,效力并非一概而论,需要根据具体情形来判断。
合同的有效性主要取决于当事人是否具备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意思表示是否真实、是否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以及是否违背公序良俗。如果当事人在饮酒后,仍具备正常的认知和判断能力,能够理解合同条款的含义及签署合同的法律后果,此时签署的合同通常是有效的。如果合同相对方明知行为人处于醉酒状态,仍利用其判断力低下签订明显不公平合同,一方利用对方处于危困状态、缺乏判断能力等情形,致使民事法律行为成立时显失公平的,受损害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
律师补充:
无效的或者被撤销的民事法律行为自始没有法律约束力。民事法律行为无效、被撤销或者确定不发生效力后,行为人因该行为取得的财产,应当予以返还;不能返还或者没有必要返还的,应当折价补偿。有过错的一方应当赔偿对方由此所受到的损失;各方都有过错的,应当各自承担相应的责任。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合同无效当事人的行为涉嫌违法且未经处理,可能导致一方或者双方通过违法行为获得不当利益的,人民法院应当向有关行政管理部门提出司法建议。当事人的行为涉嫌犯罪的,应当将案件线索移送刑事侦查机关;属于刑事自诉案件的,应当告知当事人可以向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另行提起诉讼。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一百四十三条 具备下列条件的民事法律行为有效:
(一)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
(二)意思表示真实;
(三)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不违背公序良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