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故意犯罪的应如何量刑
在大众印象里,老年人往往是和蔼、慈祥的代名词,可现实中,也有一些老年人因触犯法律,站在了被告席上。
网友咨询:
老年人故意犯罪的应如何量刑?
律师解答:
根据规定,已满七十五周岁的人故意犯罪的,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过失犯罪的,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这种从轻或减轻处罚并非随意为之,而是有着严谨的司法程序和判断标准。法官会在综合分析案件全部事实的基础上,先确定该犯罪行为的基准刑,再根据老年人年龄这一情节,在法律规定的幅度内进行合理调节。
需要注意的是,对于审判的时候已满七十五周岁的人,存在一项特殊规定,即原则上不适用死刑,但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死亡的除外。这里的 “特别残忍手段” 有着严格界定,一般指的是毁伤人体主要器官,致使人体基本机能严重毁损或完全丧失,同时给被害人带来巨大精神痛苦;或者故意延长被害人的痛苦时间,不必要地增加痛苦程度等情形。
另外,老年人的身体状况和认知能力也会对量刑产生影响。部分老年人因患有严重疾病、精神障碍等,可能导致其认知能力、控制能力下降,在实施犯罪行为时,主观恶性相对较小。对于这类情况,司法机关会通过专业的司法鉴定来评估老年人的精神状态和刑事责任能力,根据鉴定结果,在量刑时做出合理判断,可能会进一步从轻处罚。
律师补充:
缓刑指对被判处一定刑罚的罪犯,在一定期限内附条件地不执行所判刑罚的制度,是对刑罚的暂缓执行,其执行形式为对触犯刑律,经法定程序确认已构成犯罪、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人,先行宣告定罪,暂不执行所判处的刑罚。
对于被判处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同时符合下列条件的,可以宣告缓刑,对其中不满十八周岁的人、怀孕的妇女和已满七十五周岁的人,应当宣告缓刑:
(一)犯罪情节较轻;
(二)有悔罪表现;
(三)没有再犯罪的危险;
(四)宣告缓刑对所居住社区没有重大不良影响。
宣告缓刑,可以根据犯罪情况,同时禁止犯罪分子在缓刑考验期限内从事特定活动,进入特定区域、场所,接触特定的人。
【法律依据】
《刑法》
第十七条之一 【已满七十五周岁的人的刑事责任】已满七十五周岁的人故意犯罪的,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过失犯罪的,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