遭遇家暴后起诉离婚,子女抚养权如何判定
“家庭暴力”是指家庭成员之间以殴打、捆绑、残害、限制人身自由以及经常性谩骂、恐吓等方式实施的身体、精神等侵害行为,这一行为不仅破坏婚姻关系,更会对子女成长造成深远负面影响。
网友咨询:
遭遇家暴后起诉离婚,子女抚养权如何判定?
律师解答:
家暴行为对子女身心健康存在直接危害,保障子女远离暴力环境、获得安全成长条件,是抚养权判定的首要原则。因此,遭遇家暴后起诉离婚,法院通常会优先将子女抚养权判给无过错的受害方(即被家暴方)。
两周岁以下的子女,一般随母方生活。但如果母方存在家暴行为,或者患有久治不愈的传染性疾病、有抚养条件却不尽抚养义务等不适宜抚养孩子的情形,孩子也可能随父方生活。对于两周岁以上的未成年子女,法院会综合考量双方的抚养能力和抚养条件等。若一方存在家暴行为,这对其争取抚养权极为不利。因为家暴行为可能给孩子带来心理创伤,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相比之下,无家暴行为且能提供稳定生活环境、良好教育资源的一方,获得抚养权的可能性更大。当孩子已满八周岁时,法院会尊重孩子的真实意愿。如果孩子因长期目睹家暴行为,明确表示不愿意跟随有家暴行为的一方生活,法院在判决时会充分考虑孩子的这一意愿。
律师补充:
家暴属于法定离婚事由,可直接向法院起诉离婚,无需对方同意。无过错的受害者可以向家庭暴力实施者主张损害赔偿。
未成年人遭遇家暴的寻找可提供庇护的亲属。遭遇家暴时如果父母其中一方施暴,则可寻求另一方的庇护;如果没有可以庇护的亲人,则可寻求朋友的帮助,避免自己受到伤害。学校、幼儿园、医疗机构、居委会、村委会、社会工作服务 机构、救助管理机构、福利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在工作中发现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遭受或者疑似遭受家庭 暴力的,应当及时向公安机关报案。公安机关应当对报案人的信息予以保密。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一千零八十四条 父母与子女间的关系,不因父母离婚而消除。离婚后,子女无论由父或者母直接抚养,仍是父母双方的子女。
离婚后,父母对于子女仍有抚养、教育、保护的权利和义务。
离婚后,不满两周岁的子女,以由母亲直接抚养为原则。已满两周岁的子女,父母双方对抚养问题协议不成的,由人民法院根据双方的具体情况,按照最有利于未成年子女的原则判决。子女已满八周岁的,应当尊重其真实意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