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方借款不还的行为是否构成诈骗罪
在日常生活中,朋友、熟人之间的借贷十分常见,然而,“借钱容易还钱难” 的情况也屡见不鲜。有些人借了钱后,以各种理由拖延还款,甚至直接消失不见。
网友咨询:
对方借款不还的行为是否构成诈骗罪?
律师解答:
借钱不还一般情况下属于民事违约行为,可通过提起民事诉讼的方法实现债权,只有在极特殊的情况下才可能构成诈骗犯罪。
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使用欺骗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判断借钱不还是否构成诈骗罪,关键要看借款人是否具有 “非法占有目的”,以及是否实施了 “欺骗行为”。借款人在借款时,通过虚构借款用途、伪造财产证明等方式,骗取他人信任从而获得借款,或者在借款后故意隐匿财产、转移资金、更换联系方式逃避还款,这种行为就很可能构成诈骗罪。如果借款人只是因为客观原因,如生意失败、失业等导致暂时无法偿还借款,并没有逃避债务的故意,且在借款时没有虚构事实、隐瞒真相,这种情况通常属于民间借贷纠纷,不构成诈骗罪。
律师补充:
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诈骗罪未遂的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构成诈骗罪的,根据诈骗的数额、手段、危害后果等犯罪情节,综合考虑被告人缴纳罚金的能力,决定罚金数额。构成诈骗罪的,综合考虑诈骗的起因、手段、数额、危害后果、退赃退赔等犯罪事实、量刑情节,以及被告人主观恶性、人身危险性、认罪悔罪表现等因素,决定缓刑的适用。
【法律依据】
《刑法》
第二百六十六条 【诈骗罪】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