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泽坤律师
手 机:15508163888
微 信: 15508163888
时间:2019-11-08 09:19:51
滴滴继空姐乘滴滴顺风车遇害事件后,再一次站在了风口浪尖处,历经110天。犹如平地起惊雷,在处理了两高层之后,滴滴于27日凌晨全面下线顺风车。三个月前滴滴扬言全面整改顺风车,在又发生命案的今天,重重的被打脸。不禁想要追问,滴滴顺风车命案不断,岂能下线一了百了?
事情远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简单,有媒体称这是一起事先可以预防的犯罪:有网友爆料在案发前两天,一位林姓女士在虹桥镇红杏路使用滴滴叫了一辆到翁扬的顺风车,上车后司机借故取消订单、向偏僻道路行驶,林女士打开车门逃跑,在被司机追踪几百米后称“你再跟着我我就报警”得以逃脱。
林女士拍下了车牌,并致电滴滴公司。两天后,赵某坐上了同一辆车。
遇害经过以及事件本身不再做过多的赘述,本文想针对其中涉及、可能涉及的需要承担刑事责任的主体以及女性出行如何保护自己做一些分析。
1.滴滴的责任人是否需承担刑事责任?
交通运输部约谈滴滴公司时表示,将密切关注事件调查处理情况,对经公安部门调查确实存在渎职失职的人员,将提请有关部门依法依规处理。
滴滴的法律责任,主要是安全管理上的过错。对于应当追究滴滴责任人的刑事责任的呼声,根据《刑法》第134条,在生产、作业中违反有关安全管理的规定,因而发生重大伤亡事故或者造成其他严重后果的,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特别恶劣的,处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但问题是,滴滴顺风车不是出租车,只是提供信息中介服务,只承担“合理的安全保障责任”。而且,出行服务也并非生产作业。虽说出现了乘客死亡的严重后果,但并不能因此施以刑罚。不过,滴滴平台的行政法律责任、民事法律责任并不能缺位。
2.滴滴平台涉嫌不配合温州警方调查,是否需要承担法律责任?
温州警方曾三次以办案身份向滴滴平台索要涉案司机的个人信息,但两次被拒,这不是一个简单的麻木和推诿问题,往小了说是滴滴在与警方联动方面存在沟通不畅,往大了说是涉嫌拒不配合警方调查,滴滴应该为此承担法律责任。
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对妨害公务行为的处罚,“处警告或者200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处5日以上10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500元以下罚款”,“阻碍人民警察依法执行职务的,从重处罚”。根据《刑法》,构成妨害公务罪的,“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罚金”。如果属于违反制度,故意设置障碍,并造成严重后果,则应当追究行政法律责任,甚至是刑事法律责任。
3.滴滴能否建立保险理赔机制?
没有安全,何谈“顺风”?这些年,滴滴出事不少,首次有高管因为安全事件去职,希望是一个好的开始,推动内部问责追究机制的建立和落实,进而提高平台的安全保障系数。
滴滴承诺,滴滴平台未来发生的所有刑事案件,都将参照法律规定的人身伤害赔偿标准给予3倍的补偿。如果滴滴能以乘客遇害事件为契机,推进合规化进程,建立保险理赔机制,这对于司机和乘客都有好处,但问题在于,这笔投入会增加顺风车的成本,最后承担者可能还是普通乘客。
律师支招:女性出行,这些安全守则要记牢
【提示一】独自打车 不要只顾低头玩手机
独自打车时,尽量不打黑的士。上陌生人的汽车前,应记下车牌号、司机信息,并发送给家人或亲友。而独自乘车时,也尽量不要坐在副驾驶位置。在车上不要玩手机、听音乐甚至睡觉,尽量保持与他人的联系,尽可能提及自己的位置。尽量在附近明亮、人较多的地方下车。
【提示二】独自开车 锁好车门保持警惕
独自开车时,应尽快锁好车门,并把贵重物品放在副驾驶座位下。遇到陌生人问话,车窗摇下一个小缝隙即可。车内最好安装行车记录仪。如果发现有人长时间逗留,故意破坏等,都应视为恶性案件发生的前兆,应立刻锁上车门并报警求助。
【提示三】公共交通 穿着得体警惕性骚扰
乘坐公共交通出行,一定要注意穿着打扮,不要穿着过于暴露的服装。与陌生人尽量保持距离,不要向对方透露联系方式、家庭住址等个人信息。如遭遇性骚扰,应大声呵斥对方,并向司乘人员及其他乘客寻求帮助。
【提示四】外出夜跑 不要专注戴耳机听音乐
外出夜跑应选择明亮且熟悉的线路,最好是有摄像头监控的区域,并定期更换路线。夜跑时最好只戴一只耳朵的耳机,或把声音仿小,这样才能及时听到附近的人或者车辆。如果条件允许,不要一个人夜跑。
律师总结:
近年来,民宿、网约车、共享充电宝等一系列共享经济产物在资本的助推下迎来飞速的发展,但相关犯罪事件却时有发生。安全无小事!涉及生命安全的运营行为,绝不会游离于法治之外。愿逝者安息!
免责声明:非本网文中提及到:“杜泽坤”或四川蜀仁律师事务所的信息,皆为来自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此页面有侵犯到您的权益,请给站长发送邮件,站长邮箱:531014023@qq.com,站长将在收到邮件12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