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泽坤律师
手 机:15508163888
微 信: 15508163888
时间:2025-05-05 12:01:25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AI生成内容(AIGC)已广泛应用于新闻、社交、娱乐等领域。然而,这项技术也被不法分子利用来制造和传播虚假信息,给社会秩序和个人权益带来严重威胁。
网友咨询:
利用AI造谣,会构成何种犯罪?
律师解答:
AI造谣是指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自动生成或深度伪造虚假信息,并通过网络等渠道进行传播的行为。与传统造谣相比,AI造谣具有制作成本低、传播速度快、内容逼真度高等特点,社会危害性更为严重。根据《刑法》和相关司法解释,利用AI造谣可能触犯以下罪名:
1、诽谤罪。诽谤罪,是指故意捏造并散布虚构的事实,足以贬损他人人格,破坏他人名誉,情节严重的行为。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2、寻衅滋事罪。寻衅滋事罪,是指肆意挑衅,随意殴打、骚扰他人或任意损毁、占用公私财物,或者在公共场所起哄闹事,严重破坏社会秩序的行为。
3、非法经营罪。非法经营罪属情节犯,非法经营行为必须“情节严重”才能构成犯罪,如果只有非法经营行为,情节并不严重则不构成犯罪。
4、编造、故意传播虚假信息罪。编造虚假的险情、疫情、灾情、警情,在信息网络或者其他媒体上传播,或者明知是上述虚假信息,故意在信息网络或者其他媒体上传播,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利用AI发布此类虚假信息,也将触犯此罪名。
律师补充:
人格权是民事主体享有的生命权、身体权、健康权、姓名权、名称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隐私权等权利。民事主体的人格权受法律保护,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侵害。AI造谣的受害者可以起诉要求:停止侵害;消除影响、恢复名誉;赔礼道歉;赔偿损失(包括精神损害赔偿)。在计算损失时,法院会考虑谣言的传播范围、损害后果等因素。
【法律依据】
《刑法》
第二百四十六条 【侮辱罪;诽谤罪】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前款罪,告诉的才处理,但是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除外。
通过信息网络实施第一款规定的行为,被害人向人民法院告诉,但提供证据确有困难的,人民法院可以要求公安机关提供协助。
免责声明:非本网文中提及到:“杜泽坤”或四川蜀仁律师事务所的信息,皆为来自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此页面有侵犯到您的权益,请给站长发送邮件,站长邮箱:531014023@qq.com,站长将在收到邮件12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