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泽坤律师
手 机:15508163888
微 信: 15508163888
时间:2019-11-02 21:56:57
首先,如何构成欺诈?
欺诈主要是指通过捏造事实或者隐瞒事实,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骗取大量公私财产的行为。
欺诈具有以下特征:
1.行为人故意主观,目的是非法占有公共或私人财产。
2.肇事者犯了欺诈罪 无论被骗取的财产是属于自己的奢侈还是属于第三方,本罪的成立不受影响。
3.涉及大量公共或私人财产的欺诈构成犯罪。如果欺诈金额很小,则不构成犯罪。
值得注意的是,刑法或其他法律对某些具体的欺诈犯罪,如金融欺诈、合同欺诈等作出了具体规定。应对这些欺诈犯罪适用特殊规定
二,诈骗罪的量刑标准
1.根据《刑法》第266条:
骗取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数额特别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本法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2.根据《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刑事诈骗案件具体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一条,[发市[[2011]7号:
涉及公私财产价值3000元至10000元、30000元至100000元和500000元的欺诈行为,分别认定为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规定的“数额较大”、“数额巨大”和“数额极其巨大”。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高级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可以根据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在前款规定的数额范围内,共同研究确定本地区实施的具体数额标准,并报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备案。
什么是缓刑?
缓刑(缓刑),又称缓刑,是指违反刑法并已被确认构成犯罪并通过法律程序受到处罚的行为,罪犯首先被定罪并暂时中止所受处罚。 一种系统,在该系统中,特定的检查机构在一定的测试期内检查罪犯,并根据罪犯在测试期内的表现决定是否实施特定的处罚。
缓刑是一种无条件执行原判决的制度,是我国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具体体现。 由于缓刑制度是有条件中止执行监禁,罪犯在符合附加条件的情况下可以免除原判决的执行。 因此,缓刑的适用必须符合一定的条件。
《刑法》第72条和第74条限制缓刑条件,包括以下方面:
(一)原判决为拘役或者三年以下有期徒刑
(二)罪犯不是累犯或者犯罪集团的首要分子。
(3)罪犯还应符合下列条件:
(一)犯罪情节较轻;
(2)悔改;
(3)宣布缓刑对他们生活的社区没有重大不利影响
第四,把握缓刑情节
一般缓刑必须符合刑法规定的上述三个法律条件 在刑法规定的上述三个条件中,(1)和(2)比较容易掌握,只要司法人员根据罪犯的客观情况加以确认。 条件(3)被称为缓刑的实质条件 由于刑法中没有具体的标准,法官需要掌握案件的具体事实,其中有许多主观因素,操作上的灵活性和随意性,也是缓刑适用的关键内容,所以法官应该严格掌握。 从司法实践的角度来看,条件(3)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把握:
1.犯罪情节相对较轻。 犯罪情节主要包括:
(一)犯罪性质,因为缓刑适用于被判处拘役或者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罪犯 因此,缓刑一般不适用于性质严重的犯罪,如危害国家安全罪、恐怖主义罪、黑社会性质组织罪、强奸罪、抢劫罪和其他严重刑事犯罪。
(2)犯罪的主观方面,对于目的和动机不好、主观恶性程度大的犯罪分子,缓刑一般不适用,如惯犯、累犯或有前科的犯罪分子。
(3)犯罪手段和有害后果。缓刑不适用于犯罪手段残忍、犯罪行为造成的危害后果非常严重的罪犯。
2.忏悔的表示 忏悔的主要表现包括:
(1)忏悔态度 忏悔态度主要是罪犯在犯罪后是否从内心对自己的罪行感到忏悔,并通过主动忏悔和坦白来表现出来
(2)是否有自首和立功表现 投案自首和立功反映了犯罪人的人身危险性已经减弱,这可以作为正常情况下缓刑的参考因素。
(三)犯罪后是否有中止犯罪或者主动返还赃物等情形
3.缓刑对他们生活的社区没有重大不利影响。 结论主要基于罪犯的人身危险程度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属于法定三类的人(未成年人、孕妇和75岁以上的老人)外,即使他们符合三类缓刑条件,法官也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决定是否申请缓刑。如果有三组人符合缓刑适用条件,法官无权不判处缓刑,而应使用缓刑。
五、诈骗罪判处缓刑但书
为了在诈骗罪中适用缓刑,除了我国缓刑的条件之外,对特定犯罪仍有一定的限制。 根据2010年《最高人民法院量刑指导意见(试行)》第一百二十七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缓刑不适用:
(一)未返还赃物或赔偿的;
(二)未主动接受财产处罚的;
(三)有第一百二十六条规定的情形之一的
第一百二十六条 【重处情形规定】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重处10%:
(一)诈骗集团的首要分子或者共同诈骗犯罪情节严重的主要犯罪分子。
(二)惯犯或者异地犯罪,造成严重危害的;
(三)骗取法人、其他组织或者个人急需的生产资料,严重影响生产或者造成其他严重损失的;
(四)弄虚作假救助、抢险、防洪、优抚、救灾、医疗等资金和物资,造成严重后果的;
(五)挥霍被骗取的财产,致使被骗取的财产无法返还的;
(六)利用诈骗财物进行违法犯罪活动的;
(七)造成受害人死亡、精神障碍或者其他严重后果的;
(八)被告人因诈骗罪被判处刑罚或者行政处罚的;
(九)诈骗犯10次以上的
也就是说,如果诈骗犯罪分子存在上述三种情形之一,即使符合我国关于缓刑适用的规定,那么缓刑也不能适用于犯罪分子 这也是欺诈缓刑的限制性条件
免责声明:非本网文中提及到:“杜泽坤”或四川蜀仁律师事务所的信息,皆为来自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此页面有侵犯到您的权益,请给站长发送邮件,站长邮箱:531014023@qq.com,站长将在收到邮件12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