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泽坤律师:15508163888

2018年度企业员工职务侵占犯罪大数据研究报告

时间:2019-11-06 21:11:26

  职务侵占是常见的舞弊行为之一,员工通过隐瞒收入、虚构支出、直接侵占保管的财产等方式将公司的财物据为己有,这种方式也是最直接损害企业利益的舞弊行为,危害性极大。

  如今,企业对防范和治理舞弊的需求愈发迫切。了解舞弊发生的现状、寻求如何有效地应对舞弊,进而从源头上预防舞弊发生,正在成为越来越多企业关心和期待的重要议题。

  作为反舞弊业内经验较为丰富的法律服务机构,上海星瀚内控和反舞弊法律中心着手研究“职务侵占”这一颇为常见的舞弊行为,对于2018年国内重点省市的职务侵占犯罪判例进行分析,希望能为企业及反舞弊执业人员提供一些参考。

  本文为《2018年度企业员工职务侵占犯罪大数据研究报告(节选)》。

  报告说明:

  • 本次调研的罪名限于职务侵占罪。

  • 本调研报告所基于的裁判文书是通过Alpha案例数据库整理而成的,其数据源为中国裁判文书网、北大法宝网以及法信网等权威网站。

  • 本调研报告案例的地区范围限定在北京、上海、浙江、江苏、广东、天津和重庆七个省市,上述7个省市是中国企业较为集中的地区。

  • 本次调研所包含的判决文书,其判决时间范围为2018年1月1日起至2018年12月31日止。

  根据以上原则,本次调研共计获得870份判决文书,被告人1185位。判决文书搜集的时间为:2019年2月26日。

  1

  民营企业被侵害严重,占比高达73%

  根据企业性质,报告将被侵害企业划分为国有企业、民营企业与外资企业。获取的870例案件中,民营企业的有474例,占比73%,国有企业有45例,占比7%,外资企业有127例,占比20%。

01.webp.jpg

  发生在民营企业的职务侵占案件较多,一是相对来说民营企业的基数比较大;二是民营企业的内控制度相对不完善或落实不到位、财务管理混乱、无独立监督部门,企业管理漏洞比较大;三是一旦发生员工侵占公司财产情况,民营企业通过司法机关报案救济的意愿最强,民营企业主的挽回损失、打击罚罪的意愿最强烈。

  国有企业的案件比较少,一是国企管理制度相对较为健全,而且设有纪委监察等监督机构,有常态的廉政教育机制。二是国企中的国家工作人员一旦发生侵占企业财产情况,很多会构成贪污罪,不在本报告调查范围之内。

  外资企业发生职务侵占案件的数量相对较低。除了外企多为跨国企业,相关管理机制较为健全外,据星瀚内控和反舞弊法律中心接触的案件情况,外企对员工侵占企业财产的情况,移交司法机关查处的意愿也相对较弱。

  2

  千人以上的企业擅长主动出击

  在我们获取的870例案件中,能够查询到企业人数的有467家,其中100人以下企业案件数量有221例,100-499人企业案件数量有120例,500-999人企业案件数量有44例,1000人以上企业案件数量有82例。

02.png

  以上图表反映出,少于100人的小型企业发生员工职务侵占案件数量最多,到1000人以内的中等规模企业,数量逐步下降。但是1000人以上的大型企业,职务侵占案件数量又呈回升趋势。

  通常,小型企业管理机制不健全,企业高管或员工权限大,是发生职务侵占等舞弊案件的重要原因。而大型企业的业务形态相对稳定,企业会更加注重内部治理工作,通过健全内审、监察等监督管理机构,有效查处内部舞弊案件。近年来,我们看到诸如阿里、京东、腾讯等大型企业都越来越主动地深挖、查处内部舞弊案件的情况。

  3

  犯罪人员平均年龄36岁,年龄最高75岁

03.png


  统计的案例中共有1185名职务侵占的犯罪人员,有年龄信息的数据是1024个。

  实施职务侵占罪的行为人以中青年为主,平均年龄为36岁。其中,31-40岁的中年人数量最多,占比达52.05%。一方面,中青年人工作年限超过5年,基本属于公司、企业的骨干人员,或掌握一定的实权,在实施犯罪时有一定基础条件。另一方面,31-40岁这个年龄段的人群经济需求的压力最大,房贷、家庭生活开支、小孩教育抚养乃至同辈人之间的攀比等,都会促使这类人群更可能产生侵占公司财产的动机。

  4

  犯罪人员以销售岗、管理岗居多

  统计的案例中,有岗位信息的数据共有950条,其中销售岗位人员共300位,管理岗位(公司的董事、总经理、副总经理以及部门经理等)219位,仓储岗位120位,技术岗位101位,财务岗位86位,运输岗位60位,采购岗位49位,人事岗位15位。

04.png

  很多企业都没有遵循销售、收发货、付款等环节相互独立以及岗位分离的原则,这是销售岗位舞弊高发的原因。此外,技术岗位的职务侵占也有一定特征,其隐蔽性较强。

  在犯罪人员岗位和侵占行为方式的比较中可以看出,销售岗位中,隐瞒收入为其进行职务侵占的主要手段;管理岗位中,虚构支出和隐瞒收入均是其主要侵占手段。财务岗位利用财务漏洞侵占的比例较高。

05.png

  5

  入职5年以内的人员是案件高发群体

  在统计的870份文书中,有行为人入职年限的共221条数据。其中,入职时间小于2年的有83人,入职2-5年有91人,入职6-10年有33人,入职10年以上的有14人。可见,入职5年以内的人员是案件高发群体。

06.png

  6

  单案平均侵占金额超过120万元

  在统计的870个案件中,企业被职务侵占的总额高达10.44亿元,单案平均侵占金额120.73万元。侵占金额超过100万的案件占总案件数量的18.61%,合计被侵占金额达8.5亿元,占总金额的81.38%。这相当于,约80%的案件侵占金额小于100万,但约20%的案件大于100万、且侵占金额占到了我们统计案件被侵占金额总和的80%。

  此外,500-1000万侵占金额的案件有12例,1000万以上金额的案件有20例,其中最高金额达到7258.2万元。

07.png

  小于100人的小型企业平均被侵占金额97.04万元,100-499人的中型企业平均被侵占金额为142.90万元,500-999人的中型企业平均被侵占金额为179.22万元,1000人以上的企业平均侵占金额152.78万元。

08.png

  企业规模越大,平均案值也相对较大;但是规模超过1000人的企业,平均案值金额又有所降低,可见加强企业内控工作是有价值体现的。

  7

  租赁和服务行业被侵占金额最高

  从行业情况看,租赁和商业服务业(主要为融资租赁企业) 、房地产业、金融业的平均被侵占金额较高,分别达334.60万元、207.87万元、204.42万元。

09.png

  8

  赌博、高消费是主要犯罪动机

  行为人的犯罪动机可分为赌博、高额消费、还债、日常消费与投资。在统计的案件中,有犯罪动机的案件共257例。其中,赌博有83例,占比32.30%,高额消费有53例,占比20.62%。还债有53例,占比20.62%,日常消费有52例,占比20.23%,投资有16例,占比6.23%。

11.png

  9

  单独作案的比例远高于合伙作案的比例

  调研统计的案例中可以区分是单人作案还是多人联合作案的案例合计868例,其中单人作案613例,多人联合作案255例。

  多人联合作案又可分为内部多人作案与内外联合作案,分别有114例与141例,以内外联合作案稍多。合伙作案的平均侵占金额137.85万元,相对来说高于单独作案的平均侵占金额113.74万元。

12.png

  实施共同犯罪的行为人,其关系以同事(44.71%)和商业伙伴(20.78%)为主,朋友(14.90%)和亲属(6.27%)稍次。

13.png

  10

  退赔金额仅占损失金额的20%

  查封冻结追赃仅占总金额5%

  在统计的870个案件中,有529个案例中存在退赔或追赃,即60.8%的案件的被害人通过退赔或追赃在判决前挽回了部分或全部的损失。

14.png

  总共挽回金额为20624.45万元,是总侵占数额的19.7%。在有退赔或追赃的案件中,全额或超额挽回损失的案件数量占49.55%。

15.png

  11

  职务侵占刑事案件司法处置情况

  法院判处刑罚的情况如下:免于刑事处罚的有2人,拘役的有93人,3年以下有期徒刑的有901人,3-10年有期徒刑的有172人,10年以上有期徒刑的有10人。

16.png

  职务侵占案件,法院适用免于刑事处罚的比例极低,在调研的所有案例中仅有2起。

  根据我们的统计:

  职务侵占金额小于100万(不含本数)的平均刑期:15个月(1年3个月);

  职务侵占金额在100万到500万之间的平均刑期:50个月(4年2个月);

  职务侵占金额大于500万(不含本数)的平均刑期:67个月(5年7个月);

  12

  缓刑率一般,被害单位的谅解书很重要

  统计案例中,被法院适用缓刑的有478人,占比40.65%,未被适用缓刑的有698人,占比59.35%(根据《刑法》相应规定,对被判处拘役、3年以下有期徒刑的被告人可以宣告缓刑)。

17.png

  有退赃退赔的被告人,缓刑率为64.34%,无退赃退赔的缓刑率为16.12%。

18.png

  获得被害单位谅解的被告人,缓刑率为74.39%,未获得被害单位谅解的被告人,缓刑率为32.42%。


免责声明:非本网文中提及到:“杜泽坤”或四川蜀仁律师事务所的信息,皆为来自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此页面有侵犯到您的权益,请给站长发送邮件,站长邮箱:531014023@qq.com,站长将在收到邮件12小时内删除。

在线咨询

在线律师